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锻造科创“硬实力”,大湾区科学论坛共话协同创新
- 投资
- 2024-11-24
- 917
- 更新:2024-11-24 12:45: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广州南沙报道 “今天,科学已经重新走到了大变革时代的前沿,科学的黄金时代再次来临,我们要探究未来科学发展的新趋势,聚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取得新突破。”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谈到他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看法。 11月16—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以“开放科学,勇立潮头”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科学家共商、共享科学发展和合作对话的高层次交流平台,呈现出聚焦科学前沿、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三大特点。 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最突出的新特色之一,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主办。不仅首次在香港设置分论坛、特设了澳门论坛等活动,集中展示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还借助分论坛举办的契机,带科学家们走进深圳、惠州、阳江,结合当地科研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相关科技产业。 比如,围绕“低空经济”这一热点话题,论坛分别在广州、深圳两地安排了“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分论坛”和“电动航空智能制造分论坛”。又如,结合新能源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安排了“先进能源技术分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等。论坛围绕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进行颠覆性技术研究提前布局,助力大湾区未来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在大湾区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我对这里的发展印象深刻,科学发展速度很快。”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Sorin Cristoloveanu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在大湾区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举例来说是生产更高功率特性的材料,产生缩短电池充电时间的效果等。据了解,Sorin所在的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主要开发面向汽车电子、星基互联网、物联网等完全耗尽的绝缘体上硅(FDSOI)应用领域的芯片和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以“开放科学,勇立潮头”为主题,呈现出聚焦科学前沿、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特点。图片源自:大湾区科学论坛组委会)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背后仍有难题待解 外界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正在变多。从去年人工智能生成式语言模型ChatGPT问世,到今年视频生成模型Sora的出现,不断刷新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受到关注,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各行各业。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数量超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用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升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具体是如何应用落地?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论坛上表示,从国内的发展来看,只有约有1/3是通用大模型,2/3是行业大模型。他预测未来通用大模型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占比越来越小,而行业大模型数量会越来越多。 沈向洋预期,未来AI最大的超级应用就是AI智能体,即人类提出问题,AI就能解决掉。这个超级应用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技术上尚未突破。 如今,很多行业都已经深切感受到AI所带来的便利。在人工智能分论坛上,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Henry Homayoun Radamson向现场参会人士介绍了AI在芯片材料选择中应用。Henry解释称,在半导体行业中原材料众多,具体选择哪种材料应用到某个场景、哪种材料效果更好都需要进行模拟,若运用AI模拟材料,就可以省去实验的步骤,且选择到更合适的材料。 在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新明工程学讲席教授李德富看来,AI的应用更加广泛,甚至深入到各行各业,“不管是在交通还是在金融等各种行业,对于AI使用越来越多。”李德富以6G应用为例,表示6G的普及需要生成式AI技术,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未来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6G网络的支撑。 为此,香港科技大学的团队还通过研究测算指标,以解决电力能耗和频谱不一致的问题。“到时候AI就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或是智能城市等。”李德富补充道。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数据显示,大湾区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20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然而在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有很多发展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今天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大模型虽然被做出来,但仍让人怀疑,现在一套体系是不是真的能走远。”沈向洋进一步强调,到了人工智能时代,AI智能体有望使人类社会的GDP增速提高至10%~20%,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增长下,人类要警惕AI对社会、公司和监管造成的冲击,AI的治理刻不容缓。 另外,数据安全和AI发展所需要的电力支持也是行业发展要考虑的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健全生态才能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应用到千行百业当中。展望行业发展,李德富表示,因为AI应用有不同的模式、模型和数据,所以在这过程中,是否对数据安全性和道德等问题有足够的考虑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乎整个AI行业的韧性和可靠性。大湾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聚焦产业、紧盯前沿。 未来有哪些产业最火?低空经济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下个经济增长点,我认为是低空经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倪明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拥堵问题不解决,实体经济很难发展,三维空间优势非常明显,目前技术逐步成熟。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不遗余力地发展低空经济。前不久发布的《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省通用飞机飞行达到15万小时,无人机飞行达到350万小时。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全空间无人体系等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 除了给予政策支持,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还分别走进深圳、惠州、阳江,结合当地科研和产业实际,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指引。如今,低空经济已经成为了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行业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杰表示,这是因为低空经济兼具三大特征:一是属于技术革命性突破;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即把低空的空域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配置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里;三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可以提升现有行业的能力,给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 谈及未来要如何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倪明选认为,各界需要多合作,“从科研来讲,学校要往前布局走这一步。所以,我希望能与低空领域的专家们有机会进行交流,学术界不是闭门造车的地方。”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能源转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合新能源与绿色发展主题,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安排了“先进能源技术分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和“中韩氢能源产业创新与转化合作论坛”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在先进能源技术分论坛上表示,当中的关键是能源结构就必须从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调整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而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此提供坚实保障。他进一步阐述了区别于锂离子电池的高安全、可持续的几条高效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路径。 在技术发展路上,“合作”一词被频频提及。“我认为科学合作是不应该有国际界限的,而且任何合作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都至关重要。“首次参与论坛的巴西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Vyacheslav Futorny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认为大湾区在科技发展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这里的学生都有快速学习的能力且很勤奋,对于很多研究问题极具探索精神。 白春礼强调,全球科技界要增强团结信任、增进理解互信,携手谋划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科技合作,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创新科技合作的方式和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科学挑战。共同管控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领域的重大风险,共同推动完善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科技创新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的目标前进。近年来,大湾区创新建设的成果日益显著,锻造出科创“硬实力”。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在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榜上有7个在亚洲,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