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女同志・专访|住院遭医护误当男病人 50 后女同志:同志都会老 社会应关注|Yahoo
- 市场
- 2024-11-14
- 624
- 更新:2024-11-14 12:12:44
《 新闻》邀来两代女同志—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邓芝珊(左)以及《同声同气:香港年长女同志口述历史》其中一位主角洋洋(右),谈谈自身的观察和经历。【 新闻报道】电影《从今以后》道出年长女同志在处理伴侣遗产和后事的角力,揭示本港女同志的晚年困境。该片蓝本取自《同声同气:香港年长女同志口述历史》,作者之一、从事女同志研究的 70 后学者邓芝珊(Denise)的研究发现,老病是本港年长女同志的最大忧虑,加上目前医疗机构性别敏感度不足,亦令她们心生芥蒂,导致该社群更难被看见;书中个案、50 后女同志洋洋则已立好遗嘱,确保相爱 16 年的女友日后获得遗产,而女友至今仍未向家人出柜,「佢妈妈都 90 几岁,亦都唔会明白」。洋洋生于 50 年代,社会尚未开放,男女同志爱得隐蔽;Denise 那代人则靠 80 年代的张国荣、梅艳芳、黄耀明等艺人颠覆性别刻板形象,民智稍开。生于不同年代,幸最终同获家人接纳其性取向,她俩不约而同的说:我们都是幸运的一群。洋洋(左)及 Denise(右)虽生于不同年代,但两人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是幸运的一群。Denise 年轻时与家人移居加拿大做「太空人家庭」,爸爸留港打拼,「我係写信畀我爸爸(出柜),佢又完全 understand(明白)无问题」。相反妈妈起初难以接受,转捩点却是双亲离婚,「我谂佢哋都觉得对我无咗一种 moral authority(道德权威),无办法仲去 judge(批判)你呢段关係,反而有咗个空间佢哋去明白、接受」。如今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妈妈,已成 Denise 最强后盾。有次妈妈的教友谈起同性恋是罪,众人唯诺和应,妈妈却满腔怒火,向教友说「My daughter is a lesbian!(我女儿是同性恋)」。她也把此事告知 Denis,「佢返嚟仲好开心话返畀我听」。Denise 指,母亲为虔诚天主教徒,多年来由强硬反对变成慢慢接受,更勇于为她发声。Denise 于 2003 年投身女同志研究,曾探讨女同志在社会上的空间。研究显示,香港住屋成本昂贵,令同志社群更难出柜及搬离原生家庭,「如果你係同志,你觉得好难出柜,但又想有个 life(生活)喺外面都好难搬到出去住,apply(申请)公屋根本都无机会两个女仔、两个男仔」。不过随着互联网出现,新生代同志更易认识自己,也获得社群支援,「你可以喺 APP 识到朋友,出到去个 social recognition(社会认同)多好多,咁你就有 support(支援)」。Denise 现为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近 8 年专注研究年长女同志,着书《同声同气—香港年长女同志口述史》记载多位 1930 年代末至 1950 年代香港女同志的生命故事。她最近的研究发现,医疗是女同志最大的共同烦恼。Denise 为女同志研究达人,曾探讨女同志在社会上的空间,发现居住空间对社群来说极为奢侈。「唔可以 assume 所有长者都係直」步入七旬的洋洋在公立医院留医时,曾被护士多次指「点解有男人走咗入嚟女人病房」,「我厚面皮就觉得无乜特别,有啲人畀你咁样讲係会好伤心」。Denise 指此现象源于医疗机构欠缺相关训练,令工作人员未能培养性别敏感度,「一定起码要知道,唔可以 assume(假设)所有长者都係直,起码训练啲 staff(职员)係有可能嘅,知道呢个社群嘅存在係第一步」。洋洋的女同志友人则因拒与异性恋女性同房而不愿住进老人院,「因为佢好男仔头,『直』嘅女人唔知你咩人,要同你分享厕所有避忌」。她认为社会需时进步,「你唔可以怪嗰班人,无理由我 7、80 岁要接受个『挛』嘅,但呢个社会成日强调多元,咁嗰啲人(同志)都会老,点解佢老咗就唔係?呢啲 concept(概念)要社会关注」。电影《从今以后》道出年长女同志在处理伴侣遗产和后事时,与家属的角力,故事参照 Denise 的研究。Denise 认为,目前医疗机构欠缺性别敏感度,部份安排或职员说话会令年长女同志难受。洋洋小时候就读男女校,青春期追女仔,对其他人绝口不提,「当时社会唔似而家有得上网,我都无呢个圈子嘅朋友,根本上无得讲」。妈妈忙于赚钱养家,间接给予洋洋空间寻觅性取向。直至十多年前,妈妈见她未婚,着她找一个男人照顾自己,「佢话你不如搵个阿伯啦,60 几岁都唔紧要,男女嘅社会就係你 40 几岁,后生唔会锺意你,你就要搵个阿伯」。洋洋决定对妈妈坦白:「我好似张国荣咁,我係 gay(同志),我锺意女仔」。对方沉默下来,像是明白了甚么,「我已经 financially、spiritually independent(经济、心灵独立),喺我个心我唔需要你 approve(批准)」。洋洋指,母亲劳碌养家,她无拘束地探索性取向,中年才向母亲「出柜」。婚姻不再为谈情说爱洋洋与女友相爱 16 年,多年前曾想过结束爱情长跑,「但嗰个时刻,天时地利都唔适合」。女友来自传统家庭,目前仍未向母亲「出柜」,「佢妈妈都 90 几岁,亦都唔会明白」。遗憾吗?洋洋看得淡然,「放低咗,咁多年都唔结仲结乜鬼?搞咁多嘢」。她坦言,年老对婚姻的考虑更多,「我好坦诚讲一句,而家讲结婚就唔係谈情说爱,係讲现实嘅条件」,所指的是安排身后事的权利,「你想呢啲好顺利,咁嘅情况你就会考虑结婚」。若果同志伴侣在外国结婚,在港享有申请受养人签证、税务优惠等权利。目前洋洋已设立遗嘱,确保伴侣获得应有遗产,亦暂未重拾结婚的冲动,「我唔可以咁自私,想做(结婚)就做,(如果)佢觉得舒服而又想,咁咪做」。洋洋坦言,年老对婚姻的考虑更多,不止是为谈情说爱。终审法院去年就岑子杰同婚案作出裁决,港府需于明年 10 月确立同性伴侣关係替代框架。Denise 对此感到乐观,「点都会谂一个 framework(框架)出嚟,就算唔係婚姻,就可能係英国嘅 civil union partnership(民事结合)」。不论是民事结合还是同婚,Denise 强调公众教育才是大长征,「Sex education(性教育)唔应该係你入到大学先知,或者要自己去搵;男女都係讲结婚、讲年老问题、到终点时点样处理身后事,同志嘅 issues(问题)都係一样」。Denise 与洋洋均强调教育才是长远目标,及早让学生认识同志社群方能消除歧视。其他人也在看